你住的房子安全吗?今后,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地址牌上的二维码,点击“房屋安全健康码”,就能获取房屋类型、用地性质、建成年份、结构形式等房源信息详情,房屋安全状况一目了然。据市住建局介绍,房屋安全健康码分为绿码、黄码和红码,绿码代表房屋暂无安全隐患,黄码代表存在一般安全隐患,红码代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需要马上采取措施、撤人封房。市民在买房或租房之前,可以先扫码了解一下意向房屋的安全情况,以免造成损失。(据《泉州晚报》11月28日报道)
房屋安全信息,“码上”可以知道,这一听起来十分新鲜的举措,是我市房屋安全管理制度的一次创新。它依托公安机关标准地址二维码门牌,与房屋安全信息数据一一对应,形成了房屋安全“健康绿码”基础数据,实现房屋安全身份识别,目前已经在全市全面覆盖。不难看出,这一创新灵感来源于疫情防控中的健康码,两者的用意也如出一辙,都在于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
健康码的推出,无疑将从源头上减少房屋安全隐患。此前,由于数字技术不够发达,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库还没有打通,房屋安全管理和监督主要还是事后监管,存在一定的时延和滞后。而今,建立“房屋健康码”制度,变事后监管为事前预防,同时构建起长效、多元共治的房屋安全管理监督机制。
而要让这一制度创新真正发挥作用,接下来,还有必要在操作层面不断完善。
一方面,从事后监管转变为事前预防,仅仅依靠健康码远远不够,还需要工作思路的跟进转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快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并根据数字化管理模式重构业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改变管理方法,最终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据介绍,为了加强对自建房建筑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管,我市选取部分经营性自建房,试点“房屋保险+设备监测+人工巡查+预警处置”的方式,实现隐患房屋全天候监测和提前预警处置。这一做法在排除安全隐患上成效明显,值得推广。数据显示,到11月全市完成经营性自建房结构安全排查100823栋,其中66栋重大安全隐患经营性自建房已全部完成处置。
事前预防的实现,也有待相关各方提高协同性和及时性,实现高效协同管理。如将“房屋健康码”相应后台系统向政府管理部门、鉴定机构、物业管理等相关方开放,促使他们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信息查看、统计、审核、修改、报备、批转等操作,实现管理前置,并提升效率。
同时,“房屋健康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如可建立“房屋健康码”小程序,推行积分奖励、推送信息、发布提醒等措施,提高互动性和时效性。再比如,把“房屋健康码”逐步推广到全部住房、商业建筑等,直至全部建筑,建立房屋安全“一楼一档”。从而构建起覆盖所有建筑物的“房屋健康码”体系,实现房屋安全身份识别。未取得安全“房屋健康码”的房屋,不可用于生产经营出租。后续还可以进一步推动以码溯源,构建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房屋健康码”是对人民群众的安全保护,也是对人民群众的服务创新,必须加快推进,层层落实,从而提升智慧管理水平,使之真正成为民众的“安全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