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清源/刺桐红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街里的光景
□黄玲玲

大厝村,老房子、新房子密集,小街巷道纵横交错,宽窄不一,一条主道——兴厝街,每天人来人往,车马川流。在肩挑手提的年代,兴厝街便是安溪参内通往各个乡村的必经之路,是各个村落致富的通道。

再次踏上这条街,斑驳的模样,更添了些许岁月的沉淀,记忆中的画面一帧帧地浮现出来:卖衣服的大婶边骑着三轮车边叫卖衣服,车轮驶过坑洼颠簸的路面,“铿铿锵锵”的车铃声伴着吆喝声此起彼伏;卖干货的中年妇女,肩挑着竹筐,走走停停,嘶哑的叫卖声总能吸引不少顾客驻足购买;路旁煤球店的老板经常在马路边上做煤球:堆煤灰,盖煤灰,和煤灰,拌煤灰,砸蜂窝煤,摆蜂窝煤,晒蜂窝煤……地上留下的煤球印,是幼时快乐的痕迹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伙伴三三两两,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抑或是风和日丽,我与这条路从不失约。

街的十字路口处,有个显眼的猪肉铺,那是父亲经营的。父母年轻时做过多份营生,补雨伞、敲石头、倒水泥、抽沙、捕鱼……诸多工作,诸多的历练,最后靠着卖肉的营生养活了一大家子,养育了我们三姐弟。

“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曾经的父母,挑担切肉,走乡串村,由这条街为起点,辗转多个村落,一路叫卖,肩上的担子由重到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里的光景也慢慢变好。

父亲一开始做猪肉生意,经常要在天不亮狗不吠的凌晨匆匆起床,睡梦中一阵窸窸窣窣的碎响,接着在猪生命终结的哀号声中,我便会匆匆下床,在楼梯口观看“庖丁解牛”的场面,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驾轻就熟,我见识了父亲刀功的修炼过程。一年365天,寒来暑往,除红白喜事外,几乎不曾间断过。

卖肉在那个年代算是不错的营生了,但也有难处。春天,阴雨绵绵,潮湿的地面泥泞不堪,母亲挑着肉担小心翼翼地走着,免不了一身的泥水和湿寒。夏天,烈日炎炎,肉到中午没卖掉,就开始要变味,为了能在中午前把肉卖掉,母亲挑着肉担在街上一路叫卖,干咳的喉咙,红肿的肩膀,酸痛的双腿,至今历历在目。秋冬天,寒风刺骨,手脚冰冷僵硬,父母依旧要举起冻得通红的手剁肉、剔骨。越临近年关,越是一年最忙碌的,一家老小集体出动,我和妹妹烫猪头、和猪血、喂鸡喂鸭,打扫卫生,弟弟跟着母亲一起卖猪肉,拿袋子装肉,父亲去各个农户家杀猪,这样的状态持续到除夕晚上,换上新衣才结束,这一段艰苦岁月至今仍记忆犹新。

时代在进步,父母的卖肉行当也在悄然变化,从一开始的挑担卖肉,到后来有固定摊位,免去了四季的风吹日晒雨淋,我们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这条街不仅见证了我们一家创业致富上的风风雨雨,更见证了数代当地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岁月。

儿时的密集的村落依旧,只是少了人气,颓了容貌,多了岁月的沧桑,增了时间的划痕,但这份记忆将永远铭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 闻
   02版:综合新闻
   03版:清源/刺桐红
   04版:综合新闻
理性足球的胜利
每日佳句
踏浪古浮湾
竹林寻宝挖冬笋
□唐荣花
街里的光景
落花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