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评论·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理性购药,科学防护
□陈一彬

随着冬季来临,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风险加剧,国内多个城市的感冒药成了“明星药”,一众抗病毒药、退烧药、咳嗽药、感冒药又迎来了抢购热潮。日前,京东健康发布数据显示,京东健康“四类药品”(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销量增长明显,近7日成交额环比增长18倍,其中,连花清瘟搜索量同比增长2000倍。我们也不难在生活中发现,个别人甚至对照着一些网传的药物清单进行大量囤积,一箱一箱购买了远远超过家庭需求的药品。

对于抢购、囤积各种物品的热闹场景,我们早已经历多次,甚至见怪不怪了。大家记忆犹新的,比如非典期间,全民风行抢购、囤积板蓝根。再比如日本核电站泄露时,各地居民囤积食盐,不少人成箱购买的食盐,时至今日依然还没吃完。而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又上演了多次全民抢购风潮,诸如口罩、消毒水、连花清瘟胶囊等,都曾经几乎被买到“断货”。当初因为抢购,许多人甚至是以五元、十元一个的价格购买口罩,以几百元购买五十斤装的桶装消毒水,花费不菲。如今回想起来,已成笑谈。

为了预防,适量购买、储藏一些应急物品,这是风险防范的必要措施,无可厚非。但应该根据家庭人员数量、消耗的频率去理性采购。跟风抢购、大量囤积,唯恐买不到的恐慌心态,不仅是可笑的,而且也是“不经济”的。要知道,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强国,物资生产能力非常庞大。并且市场经济发展多年,市场参与者众多,完全能够根据消费动态及时进行产能调整。大家回想一下,在疫情之初,人们一窝蜂抢购口罩,甚至是高价求购。事实上,许多企业早就根据市场动态,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产生了庞大的产能,短时间内就完全满足了市场需求。不久之后口罩随处可买且物美价廉,回想当初以五元、十元去抢购的行为,不哑然失笑吗?不仅钱包遭罪,增加了家庭的开支,还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要理性购药,还要科学防护。个别的市民,对照着一些自媒体平台上流传的不明来源的“秘方”“偏方”,熬着奇奇怪怪的“药”进行疾病预防,这显然是没有多少科学依据的。事实上,与其相信不明来源的“秘方”“偏方”,还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等良好习惯,合理饮食、不随意熬夜,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而即使是对症的药,也要注意一定要根据医嘱用药,不要有“贪多”的心理,好几种同性质的药叠着吃,这可能出现药物过量风险。

大家还要有一个基本的洞察。对流传的各种自媒体言论,多一分警惕,多几个心眼。正所谓“无利不起早”,在各地民众抢购、囤积药品的背后,其中难免有不良的自媒体,有不良商家、投机炒作者在推波助澜。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博取眼球,夸大其词,唯恐说得不够危言耸听,这是造成一些民众恐慌心理的重要根源。一些不良商家、投机炒作者通过社交媒体散布虚假信息,传播恐慌情绪,鼓噪民众抢购药品,利用囤积居奇赚取暴利,成为抢购风潮的获益者。

对于科学防护,还需要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开展相关工作。其一,加强供应链管理,畅通医疗机构服务,保障药品充足供应。其二,加强医疗知识科普,加大科学防护宣传,帮助民众摆脱恐惧、担忧的心理。其三,警惕不法商家违法投机行为,采取严厉打击的手段,遏制投机炒作之风,重罚囤积居奇行为,维护市场的井然有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 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观点
   04版:都市·社区
   05版:都市·法治
   06版:热线新闻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财富
   09版:经济·智汇
   10版:地方新闻
   11版:地方新闻
   12版:教 育
   13版:清源·刺桐红
   14版:文 体
   15版:军 事
   16版:看天下
学习博主
重在指点迷津
理性购药,科学防护
保持稳定增长
理当成为共识
“1米高度”视角,为社会守住“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