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归巢,千年一朝夕。除夕之夜,以世界级非遗南音为底色的创意歌曲《百鸟归巢》首次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同时融入梨园戏手姿和泉州花灯艺术,运用多种创新技术打造科技感十足的“文化年夜饭”,深受海内外观众好评。
南音也称“弦管”,源于唐,成于宋,发源于泉州,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2006年,南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南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央视《朝闻天下》称《百鸟归巢》为“今年春晚最具文化价值的节目”,可谓恰如其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南音能在春晚这样的舞台大放异彩,除了自身拥有婉转悠扬的旋律、典雅柔美的曲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外,也得益于泉州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开展保护工作,比如加强南音专业表演团队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实施“泉州南音记录工程”、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复兴发展民间班社等,甚至为南音建立专业演出场所南音艺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南音的传承问题,从1990年开始,泉州市多个部门就联合开展南音进校园活动,编发了《泉州南音基础教程》等教材,将南音曲谱“翻译”成简谱和五线谱以便于教学,并每年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比赛,培养了一大批南音新苗新秀。不仅如此,泉州师范学院还设立了全国首个南音本科专业和硕士点,让南音在泉州大、中、小学各个层次普及开来,使得这一古老音乐传承千年不辍。
不可否认,在娱乐形式日益多元化的当下,使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南音,虽然音律优美但观众理解唱词还是有一定难度,受众减少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将传统南音曲目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巧妙地找到古今相融的连接点,使其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情趣,也是值得肯定的尝试。
其实,今年春晚的《百鸟归巢》并不是南音第一次跨界与流行音乐合作,去年小年夜,泉州本土乐队“Double明不清新偶像团体”演唱的《直入南音花园》,就将南音带上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引来网友纷纷点赞。与古为新,让传统艺术在破和立中找到契合点,不仅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传播效果,也是南音引发关注、赢得年轻受众、重写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破与立是传统艺术面对的时代课题,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传承的永恒命题。事实上,无论是以何种形式为载体的传统艺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被奉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由乾隆晚期进京唱昆曲的安徽戏班融合了多种唱腔而成。当下,我们不应对传统艺术创新抱有成见,要警觉的是,在这个娱乐无底线的时代,以创新为噱头使传统艺术丧失本体的哗众取宠之举。就此而言,只要善于汲取时代和文化发展的养分,能在破立并举中发掘南音美的潜质,不断丰富与提高南音的审美价值,都应乐观其成。
“直到听到泉州南音,我才听到与我血液中的音乐基因相互唱和的声音;直到听到泉州南音,我才敢下这样的断语:古老的中国音乐,真的一直流传到今天。”这是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听到泉州南音后发出的肺腑之言。在春晚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当南音这一典雅清丽的千年古乐与时尚飘逸的流行音乐跨界演出,对于泉州而言,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也进一步推广了城市的知名度。这一次演出也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呵护、用心扶持,传统艺术就能焕发全新的生命力,达致雅俗共赏、古今对话的无界之境,亦能成为城市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