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长时间没有见过这么多烟花了!”对于2023年的春节,不少人的感受是:热闹回来了,年味回来了,烟火气回来了。然而,不少人都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些地方由于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火情,我自己开车到乡间一趟回来,车的四个轮胎上满满都是红色的“炮屑”。烟花爆竹是“禁”还是“燃”,确然值得人们进行反思和探讨。而不管烟花爆竹是“禁”还是“燃”,文明,则应该成为人们探讨这一议题的最基本前提。
回首历史,随着经济发展,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一度蔚然成风。进入21世纪以来,因为污染和危险易爆的属性,多地先后发布了烟花爆竹禁放令,各地的烟花爆竹渐渐失去了踪迹。不过,今年春节多个城市调整了烟花爆竹燃放政策,陕西西安、云南昆明、甘肃白银、山东东营、河南郑州等地都表示市民可以在部分区域和特定时间段内燃放烟花爆竹。
这是政策的摇摆吗?一会儿“严禁”,一会儿又“松绑”,是不是显得朝三暮四没个准呢?其实,这恰恰展现了一种进步,留下了社会文明不断前行所产生的生动印迹。“烟花爆竹禁放令”的出台,是一种文明。考虑到了烟花爆竹燃放,存在巨大的安全问题,也会产生巨大的环境污染。而目前各地出现的“松绑”,则是对于“禁放”之后年味的淡化,以及民众“想放烟花”的一种回应。可以说,禁是出于文明的进步,“松绑”则更是文明的体现,从人性化的角度对政策进行调整,是一种更精细化的管理策略。从城市管理的角度讲,格局更大了,管理更文明了。但城市进步了,居民是否也跟上了呢?从市民的角度讲,现在的烟花爆竹燃放,同样应该有一个更文明的前提和共识,把现在的“燃”和以前的“燃”,去有效地区别开来。
燃放烟花,烟花生产要过硬。以前放烟花,不难遇到各种哑炮、臭炮、一炮多响的状况。可见有些烟花爆竹的生产质量是不过硬、不标准的。可想而知,劣质产品,容易使燃放烟花爆竹变成一个“危险游戏”,导致燃放者受伤。所以,给烟花爆竹“松绑”,首先就要给生产厂家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紧箍咒”,杜绝三无产品。
燃放烟花,安全意识要紧绷。看一下短视频热传的烟花事故,往往都有非常明显的“危险因素”:在小区狭窄空间中燃放,在车辆密集处燃放,在居民楼窗户对着外面燃放,甚至有的人根本不懂就放——倒着拿“加特林烟花”……这些危险举动,是玩火而不自知,小则伤到自己,大则引发火灾。所以,真想放烟花,一定要去指定的地点,小孩一定要有大人带着,大人一定要先搞懂手里的烟花到底是怎么放的,这都是最基本的道理。否则,不如干脆不要放。
燃放烟花,环保精神不能丢。现在烟花爆竹技术越来越先进,小小的“身量”里藏着巨大的“声量”,说地动山摇有些过,但是说声大如雷就一点儿也不夸张。三更半夜冷不防有人在小区楼下放一串,往往能把半个小区的居民给“叫醒”。何其糟心?另一方面,我们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不难遇到这样的路段——喧嚣过后,一地的烟花垃圾久久没有清除。这不仅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乡村的田园风光,还给人脏乱差的观感。同样何其糟心?如果给烟花爆竹“松绑”,做不到不影响他人,反倒意味着半夜的惊吓和一地的“炮屑”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那么,这样的“松绑”不要也罢!
古人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烟花燃放的快乐和糟心中,不断印证了这句老话。然而说起来,如果真把“文明”两个字做到了明明白白,其实也就给了人们鱼和熊掌“兼得”的可能。所以,烟花究竟燃不燃,我们谈论的最大前提其实是——文明,我们究竟能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