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泡好的绿茶,轻啜一口,茶香伴着热气在舌尖氤氲缭绕,好似水漫沙滩,每个味蕾均被浸润湿透。伊始,茶味香中蕴苦,继而苦中渗香,最后苦味香味缠绵悱恻,拥抱相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珠联璧合了。
品茶十几年,我渐渐悟出了不少人生的道理。
一杯茶品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茶叶的本身,还与水、水温和泡茶时间密切相关。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苏东坡的《试院煎茶》也对烧水泡茶的妙境做了如此形象生动的描写:“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由此可见,要烧泡出茶汤浓厚、香气四溢的茶水,还要给茶叶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环境,倘若水质和温度均适于泡茶之道,那么茶身上的精华也定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茶对环境的要求如此,人对环境的选择也是这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个人所处环境的好坏虽然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不能起决定作用,但绝对存在着很大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与自己性情相一致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你就必须先拿出部分精力来适应和应付周围的一切,然后才能投入到真正的工作中去。这里,我们先不说环境对你心情影响到底有多大,单从时间的利用价值上来看,你已经有所损失了。作家汪曾祺曾经说过:“环境即人物。”他说的虽然是小说的为文之法,但用在人的生活方面,也是至理名言。
茶初泡时,皆漂浮于水面。有的拥挤纷扰,有的欲展还休,有的干脆就紧贴杯壁,既不上浮,也不下沉。熙熙攘攘的,若吵闹不已的人群。以此象来喻人生,不亦宜乎!想人入世之初,心境浮躁,骄狂鲁莽,不可一世,恰似柳条鱼,喜欢浮窜在生活的表面,怎也不愿下沉。今天想经商,明天想办厂,后天想出国。以跳槽为能事,以浮华为荣耀,仿佛天离了自己便会立马坍塌下来。殊不知,此时的自己只不过是一朵随风癫狂的柳絮,逐水漂流的桃花,刚刚接触到生活的表皮而已。
茶叶浸透水之后,便不会再拥挤在水面,一芽芽缓缓沉下来。在此过程中,它们充分伸展芳容,把营养慢慢渗透进水里。于是,茶水的色泽鲜了,味儿浓了。人生之道,不也是这样吗?当一个人经历过生活表面的浮沉之后,便渐渐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他便会停止了喧嚣和狂妄,默默深入到生活之中去。此时,他不为名利所扰,不为世俗所乱,务实而尽责,谦虚而沉静。其自身的能量也就会通过工作释放出来,自然就会为社会生活奉献出一杯杯芬芳四溢的人生茶水。
茶叶经过反复冲泡,茶味和茶色便会逐渐消退。但细细品味,那茶香依然会从舌尖上沁开来,令人久久回味。此景此味,与人生淡泊的襟怀又何其相似?一个人一旦抵制住了外界因素的不良浸淫,保持住了自己心灵的清澈。置身于山野荒漠之地,仍葆苍松翠柏之性;落魄于龌龊污垢之地,仍葆光跨霁月之心。那么,他就会专心致志地干自己的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尘世,一笑了之。这样,他就会将自己人生的山水超度到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时的人生淡而有味,恰如南山幽幽的菊香,总能不让人宁静而致远。
人生如茶,有起伏才有淡定,有苦痛才有馨香。得意之时,要学着把自己看得低一些;失意之时,要学会忍受寂寞,努力沉淀自己。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看。走笔至此,泡茶一杯。我细看茶叶在杯中浮沉之态,细品茶味由苦至香至淡的过程,自己也仿佛又从人生之路上走过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