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0后’报复性存款”上了热搜,相关报道称,存钱的“90后”占比达到41.7%,“95后”也达到了40.6%,有三成“90后”会将月收入的50%以上存起来。当“90后”成了节俭楷模,有人持支持态度,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会影响社会消费以及经济发展。您怎么看?
理念提升 值得肯定
泥河牧歌:把“90后”存款占比较大定义为“报复性存款”未免过于浅薄,“90后”大多已成家立业,也步入了养家育儿的时期,责任感驱使他们要认真规划未来的生活。而要想更好地生活,就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存款不仅能实现经济实力的正增值,更是应对不时之需的保障。因此,所谓的“报复性存款”,只不过是“标题党”为了博取流量惯用的说辞而已。
曹建明: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之所以“90后”会报复性存款,恐怕是经历疫情之后,一些年轻人开始从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中觉醒,强化了储蓄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个人收入增长预期降低的语境下,“90后”在消费上量入为出,不失为一种认知清醒的行动自觉。
张全林:疫情三年改变了“90后”的消费观,这是生活态度的转变。近些年,“新消费主义”盛行,很多“90后”甘当“月光族”,热衷超前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买的已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一种满足感。如今,年轻人不追求讲排场,不沉醉于吃喝玩乐,知道攒钱以备不时之需,消费理念提升了,必然有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暂时现象 存有隐忧
陈卫中:这几年,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年轻人对未来产生担忧,从而减少消费支出,形成预防性储蓄。但随着疫情影响的减轻,刺激消费政策的出台,经济形势的好转,年轻人特别是“90后”消费热情也会随之恢复,刚性消费也将重新释放。所谓的“报复性存款”只是暂时现象,大可不必小题大做。
寒江雪:生活的现实,终于让“90后”感受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安全感。如果从这一视角审视,“90后”报复性存款不乏进步之处,但说到底,发展生产、促进消费,才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舍此,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舍本求末之举。因此,当年青一代开始集体储蓄、保守消费,其忧远大于喜,不能不引起警示。
文魁:“报复性存款”是不理性的表现,从大的方面来说,适度消费可以扩大市场需求,带动新的消费热点,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增长,使生产与消费保持良性的循环;从小的方面来讲,过度存款反而会降低生活质量,只有适度消费,方可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辩证看待 合理引导
中言利尔:“‘90后’报复性存款”这个问题应辩证地看,当年轻人终于懂得了储蓄的重要性,这是一桩好事。然而,凡事都应适度,若过于“抠钱”,那就剑走偏锋了,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而且与国家倡导的积极消费,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不合拍,理应予以纠偏。选择量力而行地消费,既是让金钱为自己服务,也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尽绵薄之力。
吴玲:数据分析机构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86.6%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年轻人平均债务收入比(负债率)为41.75%。如今,“90后”报复性存款,则是年轻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今天,年轻人既要节约,不铺张浪费,但是也不要一味抠门节俭。合理储蓄,理性消费,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踏浪:同是“90后”,每个人的收入不同,生活方式不一样,消费观也不一样。以前“90后”多是月光族,花钱大手大脚,人们各个吐槽;现在“90后”懂事了,知道节俭了,各方人士又是各种挑剔。其实,只要是辛勤劳动所得,不违法乱纪,无论钱款是存起来还是花掉,我们都应当包容年轻人所做的决定。
下期话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游客刘女士在湖北咸宁药姑山古瑶村景区游玩时,不慎将手机掉入700米深的峡谷溪水中。景区工作人员调来了抽水机和发电机,经过8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将其手机找回。针对此事,有网友对景区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表示赞许,也有网友质疑,此举是否浪费公共资源。下期茶座,邀您聊聊“抽水找手机”这个话题,您可在“温陵茶座”新浪微博留言,也可加入QQ群299935398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