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逛世遗、游古城成为春节最时兴的过节方式。据统计,春节期间,泉州共接待旅游人数179.41万人次,同比增长4.5%,实现旅游收入8.69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西街接待22.80万人次,22个遗产点(市舶司遗址内部考古,未开放)共接待27.69万人次,世遗游、古城深度体验游人气兴旺。
泉州旅游爆红,其实在去年11月就已有迹可循,在B站、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博主将泉州形容为“今年最惊喜的城市”“最值得去的小众旅游城市”,随后这些平台推荐的帖子更是呈井喷态势。比如小红书旅游博主“飞飞胥”分享的《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泉州,两日游实用攻略》,短短1个月时间就有1万多点赞和1.3万的收藏;作者“四维的旅行日记”的一篇《一年去了三次,2022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城市》,阅读量则近10万。
泉州旅游的爆红是偶然吗?当然不是。作为一座山海风光兼具的城市,她是闽南文化的代表,从宗教、人文、风俗到美食,泉州都是独树一帜的。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让这些丰厚的文旅资源变现为实实在在的流量,既得益于泉州申遗成功带来的品牌效应,更与泉州上上下下多年来深耕文旅产业,持续丰富“世遗游”产品体系,加大“古城游”产品供给,增强游客休闲度假体验密不可分。
经过大众旅游时代的洗礼,国人对旅游品质已然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倒逼城市管理者在旅游产品供给的细节上必须更加用心打磨。今年春节,在公共服务上,泉州市公交集团实行公交车免费乘坐的优待政策,21天内服务乘客480.06万人次,得到诸多游客点赞;在文创系列上,古城五只大型兔子装置在网上“出圈”,其中,“蟳埔簪花兔”“惠女兔”也带火了蟳埔女和惠安女民俗……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在服务与创新上下足功夫,就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同时,赢得关注度与美誉度。
如今,旅游已经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使得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冲动大大增强,因此导致的千景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春节期间,全国多地就出现了仿造西安大唐不夜城模式的各类主题“不夜城”,同质化的景区也造成大众的审美疲劳。终究,景区乃至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取决于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特色,凸显差异化,才是旅游业的灵魂所在。
泉州正是以自身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慢生活的基调赢得众多游客青睐。而面对爆火的泉州旅游,我们在欣喜之余,更应静下心来总结经验与思索不足。比如游客反映的酒店接待能力不足、景区标识不清、商贩随意加价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旅游消费,细节决定成败,要做大做强做优泉州的文旅产业,除了守好“家底”外,更应始终把游客的体验感放在重要的位置,方能让“流量”变成“留量”。
当下,文旅产业的快速复苏不仅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对集聚人气、提振信心、鼔足干劲,更是意义重大。2023年的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就为文旅发展描画了新的蓝图,打造世遗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文旅经济、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赫然在列。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泉州在找准自身的文化基因,做好做足本土特色,实现旅游产业由资源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的同时,也当不断取长补短,创新游客的文旅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唯有如此,泉州旅游才能以口碑赢得市场,并真正从爆红走向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