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超过9点就停止做作业,未完成的也不用补做……近日,常州一小学的作业“9点熔断机制”引发热议。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多地学校都在尝试实行作业“熔断机制”。如何看待作业超时就停做?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对于家长来说,该怎么办?(2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启用作业“熔断机制”,旨在保障小学生拥有足够睡眠时间。用常州某校长的话说,就是要减少重复、机械性作业,抓好课后服务主阵地,在第一时段争取完成作业,为准时睡眠、确保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提供支持。机制的善意初心毋庸置疑,但实施作业“熔断机制”真能一“熔”就灵?此举会不会沦为“看上去很美”但难以落实到位的形式主义?
众所周知,未成年人正值身心发育阶段,充分休息和足够的睡眠对他们成长至关重要。面对睡不够的孩子,无论是出于减负需要还是健康考量,推出作业“熔断机制”都十分必要。
不过,鉴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和个性差异,实施“熔断机制”还需坚守实事求是原则,通盘考量、慎重行事。客观而论,影响“熔断机制”落实的因素很多,比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标准的作业要求,老师布置作业的数量多少和难易程度,学生做作业时的态度与习惯差异,学生经常性作业“熔断”会不会给老师留下“笨学生”的负面印象,等等。
根据“熔断机制”实施要求,家长握有对孩子作业作出“熔断”决定的裁量申请权,这就引发家长是否愿意配合学校实施“熔断机制”的问题。在现实中,即便是在作业“超时”情况下,家长也未必愿意“熔断”。此外,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知影响,“别人家的孩子能完成作业,自家孩子为何不能完成”或为不少家长在面对“熔断”抉择时的心理考量。如此说来,让家长为孩子出具终止作业的申请实属不易。
实施“熔断机制”绝非只是令行禁止的简单之事,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应保障措施跟进。比如,老师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提优补差,尤其要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延时服务作用,尽可能让问题在校内解决;课后作业要遵循少而精、精而活的原则,兼顾“吃不饱”或“吃不了”两极情形。学生要专心听讲,力求学会弄通,家长要以“熔断机制”为抓手,引导孩子提升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培养孩子认真高效做作业和有序作息的良好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