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评论·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2月20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城市书房,打开城市的阅读时空
□陈一彬

近日,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组织召开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公布了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晋江市图书馆报送的《24小时城市书房:打造“不打烊”的市民公共文化空间》榜上有名,为福建省唯一入选案例。

小时候,要去图书馆,至少也要去到县城里。一个城市,通常只有一座图书馆,而这,往往就是城市的文化中心,就是渴望知识的市民所向往的朝圣地。现在四五十岁的人,大都有过这样温馨的人生体验——那时候,图书馆的阅览厅,每天总是灯火通明。很多人在阅览厅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很多人的文化启蒙,就是在这里悄悄完成的。知识和文化,通过一个小小的阅览厅,流入了人们的血脉之中,影响他们的人生之路,也通过他们,又影响到他人的朋友、子女。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文化的传播之网。彼时的图书馆,就是城市文化血脉的一颗强而有力的心脏。

进入新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飞速发展,城市也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业态也历经了多次蜕变,无形中,市民的生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那么,对图书馆来说,怎么在互联网大潮下的现代都市里生存并进一步发展呢?难免有些人会说,现在手机不就是一座“图书馆”吗,还要图书馆干吗?这样的说法自然是贻笑大方、不值一驳的。但坚持“图书馆”的人,又往往陷于另一种思维:打造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城市地标,作为新的图书馆。城市投入巨资,延请名设计所,在城市中心建一个大而全、富丽堂皇、时尚又新潮的图书馆。

硕大的文化地标建筑有价值吗?有,这是对文化的尊崇,也美化了城市的天际线。这样的图书馆,甚至每一座都成为网红们打卡的地方。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图书馆”的本质,还是在于给社会泵入知识文化的血液。随着城市体量的增大,地标式的图书馆往往鞭长莫及、力有不逮,不能润及基层、惠及所有人群。试想,动辄坐一小时公交车才能抵达的图书馆,恐怕很难成为市民贴近文化的日常吧?

所以,城市书房就是一种极其可贵的创意。家门口的文化空间,才是市民们真正能够享用到的文化空间。一座“家门口的图书馆”,才是市民文化的“取水口”,才是市民知识的“加油站”,才是市民贴近文化、基层浸润文化的最有效的“神器”。近年来,晋江市发动各界联动共建,在机关单位、社区、商场、景区、企业等多种场所,建设了一批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为市民打造可休闲、可阅读的“家门口的图书馆”,并将其纳入晋江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内,优化布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了“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借阅服务。

幸福,不应该放置于可望而不可即的远方,而应该求之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不管是爱情还是面包,不管是知识还是文化,都应如是观。城市书房,就是城市创造市民文化空间,强健城市文化血脉,打造“市区15分钟文化圈”“乡镇30分钟文化圈”的智慧。城市书房让更多基层百姓共享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果。这实际上,就是城市通过创新发展,为市民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之中,打开了另一个属于市民自己的阅读时空,也打开了市民知识化、城市知识化的一道大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观点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法治
   06版:热线新闻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智汇
   10版:地方新闻
   11版:地方新闻
   12版:教 育
   13版:刺桐红
   14版:文体
   15版:军事
   16版:看天下
抽水找手机
不能“看上去很美”
城市书房,打开城市的阅读时空
重拳打击
莫让“年轻人”成为热搜常客
真诚比“成功”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