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琴
新学期第一次测试,儿子强调,要我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得知测试结果后,我发现自己准备得还是不充分,底线还不够低。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最好在原件上找原因。我还是哪里做得不对,没有摇动一棵偷懒的小树,没有推动一朵打盹的白云,没有唤醒一个沉睡的灵魂。”我将这些话发到朋友圈后,有点赞的,有偷笑的,有安慰的,有好奇询问细节的,有支招说差一根黄荆棍的……热闹非凡,不一而足。一个多月过去了,现在想起来,我发圈的内容看似在反省,其实发圈造成轰动效果才是我真正的目的。因为发完圈后我根本没有反省自己到底是哪儿做得不对,隔几分钟又看手机,关注的只是点赞人数、点评话语等造成的效应。
前几天,儿子放学回家,再一次索要手机查资料,并且对我的怀疑坚决否认。等他归还手机后,我下决心找到了他玩游戏的确切时间记录,以及他为买游戏装备转账的两次支付记录。面对铁一样的事实和我气极的批评,儿子以沉默应对。我才真正开始反思儿子沉迷于游戏并且不愿意让我知道的原因。
孩子的诸多表现都是家长行为的反射,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表面上我赞同这些观点,但事实上我否认自己身上有问题。我认为自己已经给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不看电视,不爱逛街,不爱闲聊,不爱絮叨,有余暇多用于读书写作,并且不断和儿子分享发表文章和收到稿费的喜悦,尽量控制发脾气的次数和时间。这样一个有明确目标的“知识型”母亲怎么可能有问题需要反省?
然而,儿子的问题摆在那里。
儿子上网课期间,我同其他医务人员一样,整天忙于核酸采集,几乎没有节假日。下班回家,我除了感叹上班忙,就是发牢骚,为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大大减少而深感焦灼,为疫情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而焦虑。当儿子有什么事要和我分享或询问我时,我总是不耐烦地直接打断他的话,告诉他我正忙着,必须看完多少页书,写完多少字,完全忽略了他的感受和存在,更丝毫谈不上对他的关心和陪伴。忽略的结果就是将儿子推向游戏,在游戏里他找到了虚拟的陪伴、存在感和快乐。潜意识里他也知道长时间玩游戏不对,我会反对,所以他以上网课、查资料为由霸占着手机。我呢?希望自己有更多的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虽然对儿子整日霸占着手机,依恋上手机有所怀疑,但我不愿意觉察真相,反而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他在利用手机学习,不烦我,这样正好。差不多整整一学期就这样过去了,我们互不干扰。
等到我真正想去觉察的时候,真相自然出来了。就像我真正愿意反思时,自认为“完美”的我就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了。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母是根,孩子是果。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所要做的不是写一段文字发圈,“假装”反思,“假装”教育,而是真正内省自己,教育自己,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