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桑枝低垂,正值养蚕好时节。童年养蚕的往事便如一片片桑叶,在我心中抽出芽来。
小时候的每年春天,我都要养蚕。记得养蚕的第一年,我从邻居姐姐那里要来一角布满蚕卵的报纸,如获至宝。又翻箱倒柜找出一个木头匣子,将这一角报纸好生地铺在匣子里。一颗颗灰黑色的蚕卵,比芝麻粒还细小,密密麻麻地黏附在纸上。我每天都来看看,一日看几回,生怕错过蚕宝宝的出生。以防刚出生的蚕宝宝饿着,我还摘来几片桑叶,垫在那一角报纸的下方,像提前给蚕宝宝铺了一张小床。
忽然有一天,像小蚂蚁一般大小的蚕宝宝从蚕卵里钻了出来,我兴奋地跳了起来。它们小小的,黑黑的,刚出生就朝着桑叶爬去,好像一下就闻到了桑叶的清香。
几天过去,蚕宝宝明显长大了,它们陆续褪去黑色的皮,露出白花花的身段,我猜这是它们度过了“童年时期”,出落成“少年”的模样了吧?看着它们一天天逐渐长大的样子,我心中溢满欣喜。
每天上学前,我都要给它们铺上几层新鲜桑叶,放学后,当我打开半掩着的匣子,看到桑叶只剩下“鱼骨头”,匣子里到处散落着黑色的蚕粪颗粒,蚕宝宝好像又长大了一点点。为了让它们生活得更舒适,我赶紧帮它们的“房子”做大扫除。本来我想直接下手,把它们挪动到新桑叶上,但我又担心自己手重会伤到它们。
于是,我将新鲜桑叶摆在蚕的身旁,很快,它们就被吸引过去。等它们陆续爬到新桑叶上,我就双手捏起桑叶的两端,像抬轿子一样把它们从匣子里逐次请出来。然后迅速清理蚕粪,扔掉残枝败叶。做完大扫除,我又像抬轿子一样把它们抬回匣子。它们继续摇着脑袋吃桑叶,仿佛在用牙齿来回地磨砺桑叶的边缘,在抬头与点头间,桑叶的边缘就被磨出一个弯弧,大家一起磨啊磨,发出沙沙的声音。
有一次,我放学归来,发现匣子里的蚕粪多了一道道浅黄色稀水。桑叶也剩了许多,蚕呆呆地杵在那里,仿佛茶饭不思。我心急如焚,赶紧去请教邻居姐姐,她告诉我,定是因为吃了湿桑叶,蚕拉肚子了。我才想到前一天下雨,我采来的桑叶的确沾着雨水。从那以后,我总不忘用干毛巾把桑叶擦干净了再喂。
好在通过及时更换干燥新鲜的桑叶,几天后,蚕恢复了健康。看到它们又大快朵颐地吃桑叶,蚕粪也恢复成黑色硬颗粒,我终于舒了一口气。
一天天过去,蚕越来越粗壮,白白胖胖的身子已经比我的小拇指还粗。再过几天,蚕的白色皮肤变得透亮,这时它们就不再进食了。它们各自寻一个喜欢的角落,开始吐丝结茧。只见蚕一边吐丝,一边不停地摇着脑袋,忙碌地织着,直到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丝茧,将它团团围住。渐渐地,透过薄薄的茧,依稀还能看见它在里面摇头吐丝的轮廓。等我第二天再去看的时候,那白色的茧已经厚得不透光了,但我猜它或许还在里面不停地吐啊吐,织啊织。
等蚕都织完茧,我把匣子清理干净,找来一张报纸垫在匣子里,将蚕茧一个个摆在报纸上。过了大约半个月,蚕茧陆续裂开小缝,钻出白色的飞蛾,它们开始交尾,在报纸上产下蚕卵。
从蚕宝宝钻出蚕卵,到蜕皮长大,再到吐丝结茧,最终变成飞蛾产下蚕卵,这是儿时的我对生命轮回最直接的参与和亲历,至今想来仍感动不已。感恩那一条条小生命,像一片片桑叶飘过我的童年,让我明白了关爱的力量以及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