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铁路公安局对一起案件的“互殴”认定引发网友关注。5月2日,王某某发布视频称,她在乘坐高铁途中,因制止孩子撞椅背遭到对方家长掌掴,她进行了反击。5月4日晚8点,该女子被传唤调解后,选择进行不和解,被警方处以行政罚款200元,对方则被罚500元。5月10日,成都铁路公安处正式回应此事,并发布警情通报以及相关监控视频,还原了事件过程。
回溯整个事件,其核心争议点在于警方的“互殴”认定和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在王某某发布相关视频的评论区,网民的留言几乎一边倒支持她,汹涌的舆情也导致大众对“还手被认定为互殴”的误读,此一事件也再次告诉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窥一斑未必能知全豹,每个人都应多点等待真相的耐心。
近年来,在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因孩子吵闹引发矛盾的事件屡见不鲜。由于孩子缺乏自制力,在高铁上随意打闹、满车厢奔跑、拍打椅背等现象时有发生,面对“熊孩子”闹腾,身为监护人的家长就真的管不了?其实,家长提前做好预案,拿玩具、零食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出现吵闹时及时制止,都能有效避免影响其他乘客。即使因孩子吵闹与其他乘客发生纠纷时,诚恳地表示歉意或者找乘务员换个座位等,都能有效阻止矛盾进一步升级。
无论如何,将本可以心平气和解决的小矛盾诉诸暴力,都是极不理智的行为。相比这起事件,去年有这样一则新闻却收获了网友一致的好评,有位山西妈妈担心不到2岁的孩子乘飞机哭闹,登机前专门准备了耳塞和糖果,送给邻座的乘客,让很多人发出“父母的人格,就是孩子的教养”这样由衷的感叹。可见,相对于家庭,社会是一个更大的课堂,父母的正确言行才是孩子最好的行动指引。
对在高铁上孩子吵闹的现象,有人建议高铁应设置“儿童车厢”。虽说这在技术上并不难解决,但每一个个案都上升到制定一个保障体系去解决问题,这样要浪费巨大的社会资源也不现实。而这种为孩子设立“特区”进行过度保护的想法,无形中也遏制了孩子在社会上和他人共处、一起成长的可能性。因此,要杜绝此类事件一再发生,不仅需要大众学会换位思考,培育起相应的公共文明素养,更需要在冲突发生时,法律及时守住情理与法理的边界,做到定分止争、以儆效尤。
“我们要相信法律”这句话大众耳熟能详,当法律的处罚结果与民众朴素的正义之心存在冲突,如何回应公众的期待,也就成了当下法治社会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进而言之,执法者在充分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面对不同事件时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简单化、模糊化地处理问题,司法公正才能被更多人看见,社会的公序良俗才能得以承续。
关于司法公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要懂得‘100-1=0’的道理。”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在一个总有人习惯于用情绪作判断的互联网时代,每一起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得到公正处理,都是一次绝佳的全民普法教育过程。就此而言,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事,让法律兼顾法理与情理,去守住世道人心,才能守护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