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关于适老化改造的专题报道,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到适老化改造的“门道”,引起不小的讨论。不过,当前适老化改造仍然面临不小的困境,尤其是适老化改造在受众层面的接受度仍然不高。如何让适老化改造更加普及,让适老化改造更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是值得进一步思忖和讨论的议题。
适老化改造是根据老年人群的身体特点及生活习惯,对卫生间、厨房、卧室等生活场所做一定的调整或改造。适老化改造之所以必须,主要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老年人身体机能发生退行性病变,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逐步老化,加之不同程度的急慢性疾病、功能障碍等,老年人重心不稳、动作迟缓、动作幅度变小。日常生活中很多看起来轻而易举的行为,比如如厕、洗澡、上下楼梯,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不小的困难,稍不留神就会摔倒。
而老年人骨骼的韧性、弹性下降,摔倒后导致伤残甚至死亡的风险大大增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每天摔倒的老年人超过10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家里发生,跌倒已经成为65岁及以上老人意外伤亡的重要原因。以此观之,适老化改造是老龄化社会的刚需,甚至可以说,只要家里有年过古稀的老人,都有必要对家庭进行一定的适老化改造。
一方面是适老化改造很有必要,另一方面是适老化改造的社会普及程度不高,有老人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的比例很低。除了适老化的宣传不足、民众对适老化的认知不够高以外,根本的症结在于,当前市场可提供的适老化改造项目缺乏标准,良莠不齐,“踩坑”的家庭不少,有需求的家庭不知如何选择、从何选择。
有些人将适老化改造想象得太简单了,比如我们都知道有必要在洗手间给老人安装一个扶手,只是,想必很少人去想过,扶手的高度应该有多高。适老化改造很难用一个产品规格套用到所有老人身上,必须根据不同老人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改造,同样是安装扶手,也需要由老人的身高决定扶手的高度。
换句话说,良好、便捷、舒适、有效运行的适老化改造,一定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从设计、验收、评价到跟踪反馈,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清晰具体、面面俱到的标准,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也有相应的标准:既让从业者有章可循,也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准确对接自己的需求。
然而,当前我国适老化改造的相关规范内容尚不完善、缺乏标准、不成体系。这就出现一个情况,行业从业门槛不高,入局者众多,但因为标准的缺乏,出现了“一企一标,一地一策”的现象,很多适老化改造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再加上很多适老化改造的从业者并非老年人群体,缺乏老年人的生活体验,如果没有标准指导,他们很难准确地了解老人的需求。当标准缺失,不少适老化改造功能不足、细节不完善、与老人的需求错位,不是让改造来适应人,反而是让人去适应改造,一些适老化改造被长期闲置、形同虚设,这进一步打击了其他老年人对于适老化改造的信任和需求。
要让适老化改造更好地走向市场,标准化是关键。适老化改造是集建筑学、心理学、医疗等多学科的应用,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专家、行业组织、行业从业者可以群策群力,建立健全适老化改造的标准体系、完善适老化改造服务体系,让从业者、消费者有标准可以参考,让适老化改造有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逐渐建立起全社会对于适老化改造服务的信任和信心。
唯有如此,适老化改造才能成功撬动“银发经济”,老年人也才能真正从适老化改造中受益,让老年生活更有质量、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