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据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互联网上悄然流行起“网络算命”,像人工智能看面相、专业软件看指纹、手机APP判断星座“运势”等等,网站、小程序、自媒体平台等渠道都有相关内容。甚至还有一些平台、个人以此为噱头引流,打造小有名气的“网红”。“网络算命”方式多种多样,收费也普遍偏高。此外,还有价格不菲的所谓“消灾物品”,其定价也远超市场同类产品。“网络算命”缘何兴起?如何遏制这股风潮?
本期嘉宾:张西流、苑广阔、王恩奎
与科学精神相悖
□张西流(公务员)
从纾解压力的角度来看,花钱在网上“算命”,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缓压方式,治标不治本。人们经常说的压力,往往所指的都是心理压力。生活方方面面的负担,都会给我们带来压力,而我们又不能逃避,所以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给自己排压、减压。
花钱在网上“算命”,表面上看是在纾解压力,但实质上是在逃避现实和压力。特别是,花钱在网上“算命”,表明其处世态度也不够积极,一旦有人被“大师”忽悠或迷惑,容易加剧心理负担,在社会认知等方面误入歧途。
从社会文明的层面来讲,无论是提供“网络算命”服务,还是购买“网络算命”服务,均是在从事封建迷信活动,与现代科学精神相悖;更何况,不参加并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本身是公民的一种道德规范,公民理应无条件遵守。
总之,不管是提供“网络算命”服务,还是购买“网络算命”服务,对个人来讲,不利于心理健康和素质培养;对社会来讲,污染了公共环境,有违道德规范、科学信仰和社会文明,应立即遏止。
年轻人需擦亮双眼
□苑广阔(职员)
不管是传统的“算命”,还是现在流行的“网络算命”,本质上都是一种封建迷信,当在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行列。但是让人担心的是,现在“网络算命”的追捧者,恰恰是以年轻人为主。这不但说明破除封建迷信仍旧任重而道远,也说明如何帮助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仍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这些披着科技外衣的“网络算命”,往往打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名义来蛊惑人心,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其迷惑性、欺骗性。当一些网友把自己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对方,“算命先生”就运用各种早就拟定好的话术脚本来忽悠当事人。由于这样的“网络算命”往往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算命”的网友之间并不会互相联系、交流,所以也难以发现“算命先生”背后的猫腻。
如果彼此能够互相交流、沟通一下就会发现,“算命先生”给出的说辞也是大同小异,只不过针对不同的网友,套用不同的模板。如此“网络算命”,对于年轻人的工作、事业、学业没有任何帮助,白白浪费了真金白银,还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
客观而言,一些年轻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太大,为自己的前途和发展感到迷茫,乃至陷入了某种心理困境,亟须一种心理上的脱困。但是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寻求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帮助,包括向师长请教,或求助于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等,而不是求助于网络上来路不明的“算命先生”。
尽快出台禁止性规定
□王恩奎(经济师)
网络不是“算命先生”迷信敛财的法外之地。尽管“算命”由来已久,但必须明确,无论传统“算命”,还是网络占卜,不管花样如何翻新,其本质都是封建迷信。“网络算命”风行,不只是圈钱敛财的问题,而是涉嫌宣扬封建迷信的违法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禁止利用邪教、会道门、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也规定,禁止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宣扬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
“网络算命”敛财,钻了网络监管缺失的空子。因为对于“网络算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禁止性法律规定。
对此,有关人士认为,鉴于网络占卜传播迅速,且可能会对年轻用户产生负面影响,应考虑尽快将其纳入法律法规范畴,出台禁止性规定,不能等酿成诈骗案或造成严重后果后才匆忙干预。有关人士建议应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明确增加禁止传播网络占卜相关的信息,还应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平台上存在的一些网络占卜信息进行治理。
笔者以为,一方面,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依法取缔“网络算命”非法活动,一经发现严厉打击,同时追究网络平台的连带责任。另一方面,要使算命之类封建迷信活动真正销声匿迹,就得大力弘扬科学和理性,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揭露迷信的虚幻性,让人们不要将人生的希望寄托在“算命先生”所谓的“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