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散步于乡间,蛙鸣声声,凉风爽爽。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伫立在村道两旁或主要路口处,乡村也有了“夜生活”:健身、跳广场舞、喝夜啤酒,就连那些蟋蟀也不知疲倦地卖力叫着……
以前,总觉得乡下的夜晚除了宁静,就是漆黑。即使明月为村庄披上了一层银辉,但一泻千里的月光只是照亮了人们心中的乡愁,毕竟月亮高悬,而路灯才更管用、更亲近一些。汪曾祺先生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家人,一盏灯,围坐在一起,这是多么温馨的闲暇时光。正是为了这份美好,不知有多少夜行的路人在往家中赶路,一盏路灯照归途,盏盏灯火皆可亲。
儿时,家居乡村,那年月即便村道上安装有路灯,平时一般都不开,为的是节约,只是过春节那几天,才彻夜通明,渲染节日氛围,图个吉利。因为“灯”与“丁”谐音,自古以来添人添丁在农村都认为是一件喜事。
记得乡下老屋位于村道的十字路口,且门前有一盏电灯,是母亲从家中装线安上的,称不上路灯,因为它那微弱的灯光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仅仅可供夜行的路人识别方向。那时,我很疑惑,生活上十分节俭的母亲却偏偏喜欢夜夜开着门口那盏电灯,给过路的行人一个方便。后来,母亲指着手臂上的一道疤痕说:“这是我年轻时去城里看电影摸黑回来途中摔伤的。当时没钱买手电筒,风很大,天又黑,一不小心,就摔倒在一个斜坡坎下……”
由己及人,凡人善举,母亲便带头做了一件好事:给行人亮一盏指路的明灯。
这让我想起了从书中读到的一个盲人的故事:他白天给人按摩,晚上归来时,一手拄拐杖,一手提着灯笼。不少人奇怪地问他:“你眼睛看不见,还提灯笼干什么?”“照路,让别人走得稳当点,他们行稳致远,我便安全无忧!”这位盲人看不见光,但心里却一片光明。
我们为什么不尽可能地为自己也为别人点亮一盏灯呢?春夜的灯,仿佛是一朵鲜艳的花儿;冬夜的灯,恰如一团温暖的炉火。我明白了,一生节俭的母亲为何自己掏电费也要常开路灯。她想给夜行人一些温暖的光亮,让乡村的夜充满温情,灯火可亲,人间有味。
不管是在宜人的春夜,还是在寒冷的冬夜;不管是在令人遐想的星辰,还是在润物细无声的雨夜,给黑夜一盏明亮的灯,对己而言,可谓轻而易举,但对他人而言,它可能就是一串永远闪亮的北斗星。想起母亲,灯火可亲。老家门外的那盏路灯始终温暖着我的岁月,温暖着我的记忆,一盏路灯照心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