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也是历代相传的“卫生节”,家家户户洒扫门庭,采来菖蒲、艾草等插在门楣上,熏风中一股清香扑鼻。当天,有些乡间还用艾编成“艾虎”,妇孺随身佩戴,不仅好看,还可以杀菌驱瘴。
艾草,艾科多年生草本,性温味苦,因叶缘深裂,密生白毛,乡里人又叫“鸡爪草”,多见于田埂山野。茎和叶都含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虫,净化空气。中医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揉晒成“艾绒”,是针灸的主要药材。源远流长,早在孟子时代,先贤就说:“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古时候,菖蒲也被誉为“仙草”,长剑一样叶丛同样含芳香油,提神通窍,杀虫灭菌。在我印象中,蒲和艾俨然一对姊妹花,都是农村老一辈人的爱物。
端午门边挂草药,客家人叫“挂青”。农历五月初,闽西几个县各家折桃枝插门前避邪,到了五月初五才挂艾和菖蒲;而挂葛藤的习俗,始于客家祖地宁化石壁。一个传说由来已久,黄巢造反路过宁化,大军所到之处鸡飞狗跳,人们四处奔波。一日,黄巢见一少妇带两个小儿奔走,牵着的比背着的小,似乎不合常理,故问何故。妇人恭敬回答:听说义军一路杀人不少,大的孩子是我侄儿,父母都不在人世了,唯恐有失,所以背着;小的是我亲生的,为了侄儿,也顾不了许多。黄巢听毕有感,随手采路边一丛葛藤递给妇人,告诉她回家挂在门口,就可以保平安。随即下令三军,凡门上挂葛藤者,不准有犯。妇人火速回村,告诉全村人效法,果然一村人平安无事。过后,村里人为了纪念,每到端午家家挂葛藤,并改村名为“葛藤坑”(现名南田村,距石壁镇五公里)。此俗流传到闽西和潮汕,如今少数农村还相沿此俗。我20世纪末五月节路过连城,还见到有农家只挂葛藤一种的。
早年,我们村还有“虎镇五毒”的剪纸张贴,用艾草编制“艾虎”插在头发上;胸前佩戴五彩樟脑香囊,五花八门,我最喜欢“斗草”了。此俗也来自中原,《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写道,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等五人,都到园中玩了一回,采了些花草,坐在地上“斗草”。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这个说:“我有君子竹。”那个又说:“我有星星翠。”对仗式互报花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普及植物知识,是为“文斗”。而吾村小儿喜“武斗”,以叶柄相勾,交叉成十字,两两相拽,众人助威呐喊,以不断者为胜。
春夏之交,正是采草药旺季,就像《诗经》里描述:“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乡民除采集自用外,还送到集镇出售。小时我爱跟母亲上山采药,当年学费多半是卖草药获得,集腋成裘,贴补家用,满山都是宝。我知道,集市药材交易最热闹在端午前,因为“挂青”需要,彼时小镇飘着黄姜、菖蒲和艾的香气,行人摩肩接踵,熟人同学碰来碰去,还有不少城里人,就像欢度“药草节”。最难忘的,是一位老药农的摊子,老人当过农村教师,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首先,他的摊子花多,有金银花、葛花、槐花、野菊花和蒲公英,亦鲜亦干,姹紫嫣红;不但质地好,还赠送自写的春联,摊上红彤彤一片,如满山杜鹃花开。我模糊记得其中一副,上联是“阅千山尽春光静好;”下联是“赏百花多香草美人。”横批“物华天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