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知名歌手张恒远因为罹患“黑色素瘤”不幸病逝。近期,泉州各医院皮肤科里有不少前来咨询点痣、切痣的市民,他们担心起自己身上的痣存在危险。几乎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痣,有的常年不会发生变化,有的却会危及生命。
黑色素瘤是什么?普通的痣和黑色素瘤如何区分?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医大附二院皮肤科主任郭燕妮。 □本报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潘明孟
黑色素瘤成热门话题 切痣手术量增加不少
记者在福医二院皮肤科看到,不少市民前来咨询皮肤上的痣。
市民戴女士最近发现额头附近的一颗痣有变大的迹象,有些不放心,特意前来问诊。
在诊室里,30多岁的李女士,指甲部分变黑3个月,经检查为甲母痣。这是痣的一种,由于不能排除甲母痣恶变为黑色素瘤可能性,医生建议手术切除。
黄先生足底有黑斑1个多月,检查显示这是肢端痣,有黄豆般大小,痣的边界稍为模糊。由于肢端痣生在肢体远端,容易长期反复受到外部因素刺激,使痣细胞活跃,所以是相对容易产生恶变的。医生建议手术切除,以免留下隐患。
郭燕妮表示,近期,黑色素瘤成为热门话题,像李女士、黄先生这样的患者明显增多,切痣手术量也增加不少。不过,黑色素瘤虽属高度恶性的肿瘤,病死率高,但发病率很低。
郭燕妮说,部分黑色素瘤是因为黑色素痣恶变演变过来的,但是大家也不要紧张,因为它从痣变成恶性的黑色素瘤,其实是有预兆的,人群当中恶变成黑色素瘤的概率大概是10万到20万分之一,所以概率也不是很大。
不是所有痣都要切掉 这些痣要引起重视
痣可以存在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形状也多种多样。据统计,大多数人身上都有10—40个痣。根据痣细胞的分布部位,可将其分为交界痣、皮内痣和混合痣三种。
除美容需要外,痣一般无需治疗,发生在手掌、足底、肩部、腋窝、腹股沟、外生殖器等易摩擦受损部位应密切观察,特别对一些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直径超过1.5厘米的损害更应该注意,一旦发现痣迅速扩展或部分高起,或有溃破、出血时应及时切除。
有些痣可能更容易发展为黑色素瘤,需要引起重视,包括:先天性巨痣、发育异常痣、多发痣(超过50个)、四肢末端的痣,消化道、生殖泌尿道的痣或色素沉着、长期暴露于日光下的痣等。如果怀疑痣不好,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完整切除,并送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如果出于美观考虑而切除这些痣也是可以的,也可以终身定期(每月)观察,注意其颜色变化和质地改变(例如厚度增加),形态、色素有无改变。
自查牢记三点 提高就诊意识
黑素细胞恶变后形成黑色素瘤。黑色素瘤发病隐匿、发病率低,但恶性程度极高,有“癌中之王”之称。痣和黑色素瘤都是皮肤上的黑素细胞形成的,两者之间确实有关系,但也有区别。
预防黑色素瘤,牢记以下几点。
每年查看自己及家人身上的黑痣有无明显变化:小于半厘米的痣均不考虑恶变或者新发的黑色素瘤,不必紧张。如果发现某个痣短期内明显增大、原来扁平的痣上突然出现隆起的小丘疹,或者隆起的痣边缘出现黑斑、痣突然出血、破溃,需要及时就诊。
外伤是黑色素瘤的重要病因:甲、足部外伤愈后变黑并缓慢增大,或外伤后形成慢性溃疡,需考虑黑色素瘤的可能。痣外伤后也易恶变,需加以警惕。
不随意“点痣”:不少黑色素瘤是由于患者在非医疗机构用“药水”或“激光”祛痣后诱发,若想祛除色素痣,请到正规医院皮肤科进行治疗,不要自行祛除。
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预防方法之一就是防晒:如果条件允许,太阳太大的时候不要出门;坚持每天涂防晒霜,出门戴太阳镜或者遮阳帽,穿长袖衣服或者其他防护服都可以保护人体,减少紫外线的照射,因为紫外线会增加患黑色素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