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正值铁观音采摘季。带着对春茶的期待,我来到茶山怀抱里。
这里的绿荡漾在茶山里。山峦重叠,丘陵起伏,云雾缭绕在山峰之上。一层一层的茶树,一层高过一层,仿佛不知疲倦的攀登者。我也带着一身翠,融入自然的盛情拥抱。
采下三叶茶。它躺在手掌上,伸展的样子和手掌一样有力。比起成片的茶山,单片茶叶的颜色似乎淡些。阳光下,可见它清晰的脉络和叶边的疏齿,“一茶一世界”的故事,呼之欲出。茶山里,戴着斗笠,穿梭在树间的茶农,是谁的手植下那棵茶树?又会是哪位师傅,通过10道程序、36小时制作,成就那一杯茶香?
“青”不只在眼里,更是在功夫里。师傅捧起茶叶向我们介绍制作工艺时,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制茶过程久,于是师傅给我们看了一张很震撼的照片:“绿叶红镶边”。摇青后的茶叶,叶子依然伸展开,水分减少后,中间那片椭圆的绿,脉络更加清晰,周边却镶上了一圈红色。摄影师灯光下的茶叶,立着,带着主角的光环,似乎可见,万亩茶山,披着红色朝霞,散发出天地间的灵气与朝气。
制茶不仅要用心,还要听声。摇青后的茶叶,在机器里翻滚着,高温下的茶叶开始一段有声的旅程。师傅说,炒青要听声,听机器里茶叶声响的变化。我却没听出什么,总是想尽快看到下一步的成果。我甚至不敢尝试包揉的过程,因为我感觉自己揉不动那个大茶团。直到那一泡新茶泡开,水中清绿荡漾开,香气入口,心情才跟着放松起来。到茶山,才知道想品茶香是急不来的。品茶时,才能感受到茶韵带来的宁静。“夜光下摇去苦涩,晨曦中迎来芳香”,香气从何而来——自然的赐予,茶农的守护,匠心的制作。
在山的深处,成片的竹子,以特有的姿势摇曳在风里。通往公园的大路上,两旁的月季、玫瑰开得自由而浪漫,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在其中,鲜花夹道,人在其中,忽然有一种“鲜花自由”的感觉。
村里有座土楼,在这片花海不远处。斑驳的外墙上,挂着红底黄字的牌匾,牌匾左右各贴着一个“茶”字。站在一楼石阶上仰望,一个个大红灯笼点缀在高高的木梁上,一个一个门洞整齐排列在长长的走廊上,空荡,却可闻历史的回响。这栋历时8年建造而成的土楼,已经将近400岁。这栋楼养育了几代许氏人,也见证了几代人的生活变迁。踩着木梯,上二楼,通三楼,再从另一个方向绕到一楼,回到院子,舀起一桶井水,洗却尘埃,惬意得很。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曾经有一次土匪围村,村民在此避难多日,粮食短缺。所幸有一位年轻人寻机出去后与不远处的红军联络上,才得以打退土匪。于是,许氏子孙后代,多有参军之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土楼屋檐下的瞭望口仍然清晰可见,似乎静静地履行守护的使命。
离开时,回望土楼,它矗立在茶山下,在一片绿田中央,土墙黑瓦,阳光下拉长了影子,影子又罩在绿色的田上,不远处的谷里有瀑布。水从山上来,瀑布的水、植茶的水、井里的水……山水一家,妙不可言。
从一片绿走出红火的道路,“绿叶红镶边”原来可以这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