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涂岭白潼村有一个白水自然村,白水自然村得名于白水溪。
白水溪发源于天马山,处于龙马溪上游。这里是三山(福州)抵惠的交通要道。据说有一天,开闽王王审知的王妃黄厥经过这里,下辇到溪边。溪水清清,她撩起水来洗脸,水花晶莹洁白,她忍不住惊呼:“白水白水。”水之所以白,在于其清澈。白水之名就这么来的。这个小小村庄,因和闽王妃关联显得有些不平凡。这条平凡的小溪流,因为闽王妃的命名变得熠熠生辉。
这个白水之上的村庄,不仅有白水驿,有白水桥,还有白水寨。
地处福厦古驿道上的白水村,明代设有白水铺(古驿站)。当时的驿站,中间是邮亭,亭后是铺厅,旁边是铺舍。铺里设有铺司,铺兵负责走递公文信件。明代诗人林希元有诗《至白水铺入惠安界兼寄张净峰(张岳)同年》:“山过壶公白水连,泉南风土尚依然。征舆冒雨衫俱湿,老病返乡世所怜。晓雾满空悲浊世,秋粳遍野喜丰年。故人隔在秋风外,欲寄梅花未有缘。”林希元系同安人,蔡清门人,擢兵备海道,因和督臣不合被罢归,从仙游进入惠安境白水铺,看到熟悉的故乡风土,想起自己的坎坷仕途,看到满眼丰硕的稻田,心中悲喜交加、五味杂陈,想起惠安同年张岳,写下这一首诗。
白水汤汤,不改其志,默默东流。有桥横跨溪上,叫白水桥。据说以前溪面宽阔,过溪一开始用木船摆渡,接着建起木桥,后来又改成石桥。溪宽桥长,长达七孔八墩九丈。汤汤白水不是一年到头平静如斯,每逢夏季,山洪暴发,这里地处低洼,山洪下来到这里无法洄流,就四处奔涌,经常要把石桥冲毁。一桥通南北,桥断了,行人被隔两岸,于是有热心的乡宦修桥造桥。历史上可见记载的单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两次。一次见于《嘉靖惠安县志》:“万历辛亥,邑令杨国章捐俸新造,以便使客、人民通行。”一次见于万历年间进士、广西右布政古县村龙田人庄毓庆《修白水桥记》,文章很长,记载的是一个叫叶候的县官重新修桥。修桥铺路,造福于人民,自然值得写文章记载。这个《修白水桥记》镌刻于石碑上,碑立桥头,“文革”期间不知所终。
白水村有一著名关隘叫白水寨(亦名陈同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清《道光惠安县续志》载:“地极险要,两山对峙,中间一路通南北,仅容一肩舆。”这样险要的关隘到了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个白水寨起源于元代“莆变”。明《万历惠安县续志》载:“伪元莆中变起,始寨白水。”
这个寨隘史书见多处记载。《八闽通志》:“惠安县北十二都白水寨,其地甚险峻。元季扰攘,乡人因垒石以自固。国朝正统十三年,邻境盗起,知县闭祯重修,建门楼其上,晨昏启闭,邑人因呼寨岭。”
从这些记载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烽火连天的年代里,这里寨隘高高立起,寨前战马嘶鸣,兵戈来回厮杀。烽火连天的日子不是人们想要的,战争的硝烟像梦一样在历史的浪潮中遁去。初夏的阳光和煦,照着静静的白潼村,如今那长长的古桥还有迹可寻,掩盖在新桥之下,天堑变通途,陈同关、白水寨再也找不到了。
小小的白潼村,隐藏着这么多故事。眼前的白潼村那么静谧,好像一切都不曾发生过。站在白水桥上,仿佛还可以看到桥上行人熙熙、商旅攘攘;站在白水寨下,仿佛还可以听见风中旌旗猎猎、战马萧萧。白潼村历经沧桑,终于重归安详平和的气象。
乡村名片 白潼村
位于泉港区涂岭镇北。有潼关、白水、白水岭、后望四个自然村。324国道、福厦高速公路贯穿。全村总人口1425人。有耕地面积420亩、山地面积1350亩。特产有香蜜杨桃近百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