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往被淹没在时间的尘土里,只有那些令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才会破土而出,突兀鼎立,持续地闪烁光芒。
在古老的晋江境内,在款款悠悠的九十九溪畔,一个泛舟漕渡的富庶之地,聚集着一支洪姓的派系,人们称呼它为“钱屿村”,也就是如今的西园街道屿头社区。
屿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走过了沧桑岁月,经历过幸福时光,也发生着历史性巨变。如今,面迎长长的九十九溪,背靠高高的城市楼群,以一种历史的坚韧,憧憬着复兴的梦想。社区中,洪富故居这座二进落、三开间的闽南“皇宫起”,特别耀眼醒目、引人入胜。
屿头是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洪富的家乡。虽被掩隐在城市与乡野之间,但早已因洪富而名扬四方。更因传承着洪富倡导和践行的为官清正、为民务实、执法必严、见贤思齐的祖训家风,成为文明乡里、美丽乡村。
洪富出生于屿头一户朴实憨厚的农家。少年时师从吴铨、林同两位儒学名家,苦读于紫帽山的秀林庵。后著有《易经书说》,还被严嵩聘为家庭教师。进士及第后,历任刑部主事、雷州府太守、浙淮转运使、四川布政使参政等职。
洪富为官之后不久,严嵩的官职已至相位,可以说是大权在握。可是洪富却没有因私人关系,攀附到大权高位的庇护之下。在任雷州太守时,其上司要求洪富对一宗凶案作释放处理,洪富公正严明不肯放过,上司大怒之下另派官员办案。洪富则冒着掉乌纱帽的风险,终将罪犯依法处以极刑。
洪富在担任浙江转运使时,贪得无厌的御史,多次向洪富暗示索要贿赂。洪富避而远之,不以索贿要钱去讨好上司。结果被御史四处找碴,竟把本应如数兑现的一位盐商的儿子,抓起来严刑拷打,想逼其供认行贿,栽赃陷害洪富。这位盐商的儿子尽管被打得体无完肤,仍然坚定地说:“就是打死我,我也不会冤枉一位好官。”
后来,洪富升任四川布政使参政。但因看不惯官场上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为本,一味敷衍塞责、攀附权贵等行为做派,对官场上的腐败极度厌恶痛恨。洪富一怒之下便辞官去职,毅然返回家乡赋闲。
辞官返回屿头的洪富,虽然过着深居简出、以诗书为乐的生活,但在乡民德义教化、乡风文明倡导,以及九十九溪水利整治等方面,依然倾注心血、不遗余力,深得乡人的称颂。由他撰写的《青阳乡约记》碑文,至今仍然树立在青阳石鼓庙的乡贤祠中,继续发挥着警示和劝导作用。
斯人已逝,但故居尚存。洪富故居已于2006年由洪姓族亲共同出资,在原基址上仿古重建。这是对历史的最大尊重与高瞻,也是对洪富思想文化的最好纪念与传承。
2017年7月,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的300多名洪富后裔,齐聚在屿头洪富故居前,既来寻根谒祖、虔诚祭祀,又来纪念祖先的大德功业,让先人的高尚品格世代传承、广泛弘扬。
如今,洪富故居已由西园街道和社区两委、老人协会共同打造成以“讲好故事、铭记历史”为主题的家训家风教育基地。在洪富故事展厅内,设有“家风传承”“求师名门”“著书立说”“不附权贵”“革新盐政”“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撰记颂贤”等十几个专栏,以小故事的形式,回顾洪富一生,展现优良品格,以生动绘画由表及里,启迪人生、滋养心灵,从而找寻晋江精神的本源,跟上时代跳动的节拍。
时常里,有不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师生以及游客,慕名前来屿头参观洪富故居,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思想得到洗礼,情感得到熏陶。曾经淹没在社区中的洪富故居,已然成为络绎不绝的教育基地,重新闪烁出历史的明亮荣光。
如果以深邃的目光扫视历史,掸去沧桑岁月的尘土,那些宛如泥沙中的珠贝,必经波浪涤荡后,露出真容而熠熠生辉。走进洪富故居,聆听洪富故事,那些闪烁着精神华彩的光芒,依然照亮在人们心田,引导着人们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