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清源 刺桐红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散落在九十九溪畔的非遗
□骆锦恋
九十九溪田野乡村(油画 许建宁)

九十九溪流传着一句俗语:“十月卿麦格菱。”“卿”是指彩虹,人们说的是十月出现彩虹,来年小麦一定丰收。可我觉得,人民才是大地的彩虹,他们植下种子,耕耘大地,盛起民生。

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种下小麦、水稻、甘蔗……池店的那片甘蔗林,经风历雨,化为甘甜的蔗糖,顺着溪水,去往遥远的地方。李五带着它们,换回丝棉,又顺着大海,把棉布带到更远更远的地方。李五是一道光,后来变成“李五传说”。那一年,我们到非遗传承人李清波家里征集物件,他虽已卧病在床,还是很热心地反复和我们讲着故事,讲着未来,他说他还想再出一本关于李五的书。后来,他隔三岔五地往我们办公室打电话,提出他出书的具体思路。第二年,李清波去世了,他的新书还来不及出。讲起李五的时候,我总会想到李清波,他也成了有故事的人。

为了来年的丰收,人们制作出许多有地域特色的劳动工具。没有抽水灌溉设备,他们制作竹竿吊桶。没有制冷设备,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草扇子。缺少铜铁用品,他们用竹子编出了鸡笼、鸡罩、牛嘴笼、火笼、竹叶斗。人们用大地的产物耕耘大地,在平常的生活中探索出许多工艺。看似平常的一个粗桶,装满粪便的时候,小孩儿避之不及。它们的诞生,却有许多学问。池店镇古福村手工艺人制作粗桶,会先选择优质杉木开料,然后精心地进行弯曲、刨、削,再用竹篾编成的花箍加固,最后漆上油漆。水犁、水车、竹竿吊桶、粗桶……每一个耕耘物件,都是人们和大地和解的产物,也是他们和自己和解的产物。也许当时他们只是想养家糊口,不承想这些寻常的“赚吃功夫”变成了需要保护的文化。我每每在村史馆看到作为摆设的劳动工具,心里总有一种悲喜交集的感觉,还有多少人懂得制作?懂得制作的,还有多少人在坚持?

有一阵子,西园街道官前社区制作竹篮的老伯,总是拿着他的篮子到我们办公室来。他很“土”,卷着裤脚,蓝布衣上沾着些许竹屑,黝黑的下巴飘着银白的胡须。他很紧张,坐下来,两只手不停地搓着裤子。他总是先小声说着他的夙愿,然后慢慢地放开曾经会吆喝的大嗓门,头头是道地介绍起他的宝贝。他大声说着,他的竹篮经过多少道工序才完成,他的祖辈是如何将这门技艺传授给他,他们家的竹篮何时卖到台湾去。他又常常带着哀叹的语气说着,他的孙子并不懂得制作这些产品。他带来的竹篮就是闽南人熟知的斗笼。我曾经在很多地方见过这样的斗笼,它们装过花生、地瓜、大米,似乎还有一个名字叫“米篮”。我隐约还记得,在那些个需要用斗笼装东西的年代,他们还装过新娘的嫁妆。老伯的竹篮制作技艺终究是入选非遗代表性项目,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西园官前竹篮。

大地赐予“海土”,磁灶人用它制作盛放民生的陶器:煎药的急须、煲汤的炖钵、插花的瓶子……《晋江县志》曾记载:“瓷器产瓷(磁)灶乡,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船只往返于梅溪之上”的那些年,陶瓷顺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走到比李五的蔗糖更远的地方。磁灶陶器有一种是黑色的,黑得特别有名气,叫“黑茶古”。那是用鸡笼窑熏出来,比一般陶器薄。据说“苏垵茶古见火颤”,那是烧水快得来的美誉。黑茶古制作技艺始于明朝,目前已传至31世“树”字子孙。陈树芳和西园老伯不一样,作为黑茶古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很乐观,他会带着孩子们“玩”。陈氏还有一位33世后人,名陈财源。陈财源虽没有传承人的称号,却是能在弘扬黑茶古方面做出一些新鲜事情来的人。他既是工艺师傅,也是村干部,他带头把黑茶古陶艺体验融入乡村旅游。苏垵乡村记忆馆,有“黑”“红”两大主题。“黑”的是陶器文化,“红”的是革命基点村的红色文化。黑茶古很亮,陈财源很自信,苏垵值得一去。

秋风起,又到了“故溪黄稻熟”的季节。当狮阵舞起来,看热闹的孩子们该要想念五香花生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观点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社区
   06版:经济·资讯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智汇
   09版:热线新闻
   10版:地方新闻
   11版:地方新闻
   12版:教 育
   13版:清源 刺桐红
   14版:综合新闻
   15版:军事
   16版:看天下
每日佳句
散落在九十九溪畔的非遗
守 望
入冬不凋
猫儿笋
奔跑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