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是晚明进步思想家,一生始终处于三大矛盾的重压之下。他宁折不弯,被明神宗以“敢倡乱道”的莫须有罪名逮捕入狱,最终采取“自刎”的极端形式,走完了不满、挣扎、奋斗的一生。
李贽的哲学思想受王阳明、王畿和王艮的影响很大。李贽在四十岁时,接触了王学,从此开始了对王学的探索。在以后的许多著述中,李贽都提到了王学,并倾注心血完成了《阳明先生道学钞》与《阳明先生年谱》的编纂工作。
王畿为王阳明的入室弟子,深受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人知神之神,不知不神之为神,无知之知,是为真知;罔觉之修是为真修。”而这实际已经接近“禅学唯心主义”。李贽入禅与深受王畿影响有关。
李贽是泰州学派门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也是王阳明的入室弟子。受王艮主观唯物主义的影响,在《答邓石阳》一文中,李贽写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在哲学思想的矛盾碰撞中,李贽将自己的关注点集中在现实社会,形成了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民主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历史观、文学观、教育观等等。
李贽认为自己的著作为“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而他的这种理想却被现实碾压得粉碎。
首先是宦途不顺。对于自己的宦途不顺,与上司对抗,李贽自己认为是性格所致。然而,从深层次上认识这种对抗,实际上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尔虞我诈、鱼肉百姓的一种不满。
其次是为学遭讦。在与耿定向的论争中,李贽指出了自己与耿定向在理论上的主要区别是:坚持儒学的道统与追求人的自由、解放。这场争辩给李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明神宗收到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劾奏李贽的奏疏后,立即下旨将李贽逮捕入狱。
三是入禅受诬。在送走家眷,孤身一人的情况下,李贽“剃去头发,仅留胡须,以异端自居。”李贽入禅后,当地官员与士绅勾结,对他进行驱逐和迫害。而张问达在劾疏中也就李贽入禅罗织一些莫须有的罪名。
李贽是有浓厚家国情怀的。在《藏书》中,他赞扬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赞扬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归家守制时,倭寇来犯,他率领族人,主动承担起抗击倭寇的重任。李贽也是热爱家乡的,否则他不会又号“温陵居士”。李贽是爱家的,他中举为官后两次回乡都是为了尽孝。他与妻子相濡以沫,妻子去世后,他写了六首诗,感情真挚,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李贽痛恨的是明代中后期笼罩着中国,尤其是泉州,以程朱理学的名义用封建枷锁束缚人们的封建专制氛围,厌恶的是等级森严,要把严苛的封建礼教强加于他的封建家族。
李贽在挣扎、奋斗中,以反封建、追求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深厚的家国情怀,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这座丰碑至今仍熠熠生辉,令人景仰。
(作者系福州大学原党委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