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清源·刺桐红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5月17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土煤火炉

□李 健

太阳慢慢地落到后山,霞光在苍茫暮色中一点点由红变浅,由浅变淡,瞬间天地间也逐渐暗了下来。散落山间的农家小院升腾的炊烟,也扭起了飘逸的身姿,袅袅腾空。

灶房里,母亲拿起火杵捣“醒”土煤火炉,芭蕉扇子呼呼一扇,片刻“噌噌地”蹿起蓝色火苗。昏暗的煤油灯下,菜刀贴着案板“铿铿咣咣”,伴着切面声,灶房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这便是生养我的地方,一个山边的小村落,透过灶房那闪起亮光的煤火炉子,一下想起家乡人挂在嘴边的土煤火炉,这土煤火炉是家的一种特有符号,一直占据着烟火岁月的独有高地。

20世纪60年代的乡村冬天,做饭取暖都离不开这土煤火炉。有了煤火,就有了农家人冬天靠在煤火台旁温暖的陪伴;有了煤火,就有了母亲一日三餐温饱冷暖的牵挂,农家日子才有了烟火可亲。

其貌不扬的土煤火炉子,离不开煤球的滋养,要想获取源源不断的煤球供给,就要到邻村去买碎煤。那时山路出行艰难,要踩着羊肠小道挑回碎煤,碎煤加入红色黏性的煤土浇水搅拌,做成煤球。铲几颗煤球放进红通通的煤火炉子,没多大工夫,小火苗就会从炉膛煤球间忽闪忽闪冒出来。

晚上要封炉,白天要养炉。用煤火炉做饭很是麻烦,还会伴发呛人的煤气,但在寒冷的冬天是家中离不开的温暖,给那个年代的童年带来了难以忘怀的欢乐。

冬日的清晨,天未大亮,母亲起床摸出“洋火”点亮油灯,用火杵撬开煤火,“叮叮当当”传来做饭的声响,铁锅里的泉水转眼冒起小泡泡,接二连三旋灭旋生,瞬间热气腾腾。母亲把两碗热气腾腾的粥舀了出来,又不时地往我和妹妹的碗里递咸菜,哄着我和妹妹吃饱饭。

吃过早饭,我们就去上学了。父亲也揣上母亲揉捏的馒头,迎着寒风到邻村打工。母亲洗刷收拾停当,又闲不住坐在煤火炉子的边上为一家人缝缝补补。

到了晚上,母亲还要熬一锅冬青叶热水,让我和妹妹熏蒸烫脚防冻疮,一边盼着父亲早些回来。母亲端下热水,又趁旺火放上一摞红薯片,往上一摊,随着“嗞嗞嗞”的声响,红薯片冒着热气被烤出了香味。这种香,仿佛就在眼前氤氲。看着泛黄的红薯片,搓着手就要去抓,却被母亲一声“烫”给唬了回来,又冲着我不悦的眼神一阵嘿嘿地开心发笑。

岁月流转,时光回眸,母亲的烟火岁月成了那个时代渐行渐远的记忆,也曾一度温暖着那个贫寒的家,一根磨得发亮的投炉火杵,一张豁了嘴巴的铁锨头,还有炉膛里跳跃的火苗见证着一家人的血脉亲情。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土煤炉子使用得越来越少了,但浓浓的母爱暖暖的家,依然在记忆深处咝咝燃烧……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关注
   03版:都市·民生
   04版:都市·社区
   05版:热线新闻
   06版:经济·资讯
   07版:台商投资区·要闻
   08版:台商投资区·综合·民生
   09版:台商投资区·经济·资讯
   10版:台商投资区·文体·副刊
   11版:经济·财富
   12版:地方新闻
   13版:健康/教育
   14版:清源·刺桐红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土煤火炉
人间烟火家常菜
赶 山
“那些兔子怎么办”
墙上挂着黄荆条
每日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