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潮湿炎热,树木繁茂,容易滋生各种昆虫。不同的虫叮咬所致的皮炎,会有不同的皮肤症状,大部分虫咬皮炎症状都相对轻微,但有些也可致命。要如何防范呢?我们请泉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专家,介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虫子可能带来的大麻烦。
□本报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张燕红/文 CFP/图
蚊虫 蚊帐是首选防蚊用品
进入夏季,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嗡嗡大军”也愈发猖狂。蚊子叮咬除了造成人体瘙痒难耐之外,还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其中,登革热便是我们需要重点防范的传染病。
预防方法:
居家或办公时,提倡安装纱窗纱门并及时关闭,避免蚊虫直接飞入。蚊虫较多时,可在纱窗纱门上适当喷洒一些驱蚊液,驱蚊效果更佳。睡觉使用蚊帐是家庭首选的防蚊用品,既环保又安全。睡前1—2小时将门窗关好,打开电热蚊香液,在睡时关闭蚊香液。另外,可使用电蚊拍、粘蚊纸、熏蚊香、灭蚊剂灭蚊,也可选择使用诱蚊灯。
蜱虫 被叮咬不要生拉硬拽
蜱虫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临床上主要症状为发热(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4—10月是蜱虫病的流行季节。
预防方法:
防止受蜱虫叮咬及迅速除去附着于身上的蜱虫是预防和减少个人感染最重要的措施。当在有蜱虫地区进行作业而需休息时,宜避开蜱类经常活动的环境如林间草地、林缘灌木丛、兽类及家畜通行的小径等。在有蜱虫场所作业时,衣服塞进裤腰带内并束紧裤腰带,扎紧袖口、裤口及领口,戴帽防蜱虫侵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特别是在林间作业工休时及离开有蜱虫的地点后,应立即仔细搜查附着于衣服或身体上的蜱虫,特别要注意检查头皮、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
蜈蚣 应以碱性液体冲洗伤口
被蜈蚣咬伤,其伤口是一对小孔,毒液流入伤口,局部表现为剧烈疼痛、瘙痒,全身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抽搐及昏迷等。若被大蜈蚣咬伤,甚至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引起发热、昏迷等全身症状。
应对方法:
有条件应立即就医。如果无法立即就医,立即用肥皂水、石灰水、小苏打水等碱性液体冲洗伤口,以中和蜈蚣的酸性毒液。然后冲洗后包扎,切勿用碘酒或消毒水涂抹伤口并送医救治。
蚂蟥 不可强拉可用力拍击
蚂蟥,又称水蛭,一般栖于浅水中,但在亚热带的丛林地带,还有旱蚂蟥成群栖于树枝和草上。蚂蟥致伤是以吸盘吸附于暴露在外的人体皮肤上,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被叮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不痛。
应对方法:
发现蚂蟥吸附于皮肤上时不要惊慌,切不可强拉,否则蚂蟥吸盘将断入皮内引起感染。可用手掌或鞋底用力拍击,经过剧烈的震打以后,蚂蟥的吸盘和颚片会自然放开,或用食醋、盐水、烟油涂搽叮咬处,蚂蟥就会放松吸盘而脱落。
恙虫 野外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
夏秋季节是恙虫病高发期。恙虫侵入人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伴全身酸痛的症状,如果侵袭呼吸道,会有咳嗽胸闷的表现;如果侵袭心脏,那就会有心肌炎表现;侵袭肝脏,会有肝炎、转氨酶升高等表现;严重者可发生死亡。
应对方法:
恙虫病流行季节在野外施工、野营、训练、生产等应尽量穿长衣、长裤和高帮鞋;不要赤脚下地,避免皮肤暴露。离开草丛、野外旅游或者田间劳作回家后一定要及时更换衣物,及时洗澡。 如果有野外活动或者皮肤暴露的经历,出现高热或者高热不退,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进一步诊疗。